僑水基金(Bridgewater)減持中國股的啟示

根據 AsianInvestor 報道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之一 ,曾經是最看好中國市場的私募基金—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 在第二季度大幅撤出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股票(US-listed Chinese equities),涉及金額約 14.1億美元,涵蓋 阿里巴巴(Alibaba)、京東(JD.com)、百度(Baidu)及蔚來汽車(Nio) 等知名企業。
橋水觀點:
 • 低增長(Low Growth):中國經濟復甦不均衡,缺乏明確的增長動能。
 • 高債務(Excessive Debt):債務水平高企,金融體系風險未能有效化解。
 • 房地產崩壞(Broken Real Estate Sector):地產市場依然是「系統性陰霾」。
 • 市場原則倒退(Retreat from Market Principles):監管政策不確定性提升,外資缺乏安全感。
 • 地緣政治風險(Geopolitical Tensions):貿易政策和中美關係持續牽動資金流向。
這些理由使橋水將近期的股市反彈(recent rally)視為「退出窗口(exit window)」,選擇在市場情緒回暖時減持套現。
然而,市場上也有相反觀點,尤其是最近香港及中國的股市出現明顯的升勢,相反觀點包括:
 • 估值吸引(Valuation Discounts):有投資人指出,中國股票的市盈率與估值仍處於多年低位,長期投資者或有「反向操作(Contrarian Play)」的空間。
 • 結構性優勢(Structural Strengths):中國在 新能源車(EVs)、電池技術(Battery Tech)、可再生能源(Renewables) 等全球去碳化(Decarbonisation)與人工智能(AI-driven cycle)領域仍具競爭力。
 • 政策刺激(Policy Stimulus):北京近期釋出更具務實性的刺激措施(Pragmatic Stimulus),部分投資者認為有助於改善中長期增長。
對投資者的啟示
 1. 短期風險管控:橋水的舉動凸顯外資對中國宏觀環境的審慎態度。投資人應認識到監管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並適度降低槓桿與曝險。
 2. 結構性機遇:雖然總體經濟低迷,但新能源(EVs, Renewables)、科技(Tech, Cloud Computing)等仍可能是「全球供應鏈的核心」。長線資金可視波動為布局機會。
 3. 投資組合配置(Portfolio Allocation):對於國際投資者而言,關鍵在於平衡「短期風險迴避(Risk-Off)」與「長期結構性配置(Structural Allocation)」。建議透過區域分散(Regional Diversification)與行業選擇(Sector Rotation)
橋水的減持,既可被視為「審慎的風險管理(Prudent Risk Management)」,也可能是「錯失的長線機遇(Missed Long-Term Opportunity)」。對投資人而言,重點不在於全然贊同或反對橋水,而是如何在 中國低迷的宏觀現實 與 新興產業的結構性增長 之間,找到屬於自身投資週期與風險承受度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