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支柱同時動搖,央行與監管當局陷入兩難
泰國房地產市場正迎來數十年來最嚴重挑戰。從曼谷市中心的豪宅到郊區住宅工地,成交量急凍,專家形容當前狀況是「百年來最嚴重的危機」。
支撐房價的四大支柱——外需、本地剛需、供給平衡、低利率——如今同時動搖,市場步入惡性循環。
危機全貌:需求下滑、庫存爆量、資金緊縮
根據泰國銀行(央行)與大華銀行數據,2025年泰國房屋抵押貸款總額將首次出現負成長,顯示房市動能前所未有地疲弱。
危機背後有三大連鎖效應:
1. 買家信心崩潰:住房商業協會調查顯示,逾七成潛在購屋者因擔心收入不穩而暫停購屋,依賴旅遊業的中產階級尤受打擊。
2. 信貸緊縮:銀行審查大幅收緊,房貸核准率自2023年的65%驟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不足40%,即便高收入族群也受限。
3. 供給過剩:房地產資訊中心(REIC)統計,目前僅曼谷及周邊就積壓超過15萬套新屋,全國庫存年增仍高於實際需求逾三成,市場如同一座隨時潰堤的「供應堰塞湖」。
這場風暴快速擴散。平價住宅成交下滑,中端市場腰斬,高端豪宅更因外國買家退場而出現空置潮。相對之下,二手房市場逆勢升溫,今年上半年交易量年增22%,因屋主急需套現,願意低價拋售,吸引現金買家「撿便宜」。
結構性矛盾:外資退潮、家庭債台高築
泰國房市長期仰賴中國與外國買家,但隨著中國經濟放緩、資本管制加嚴,境外投資大幅退潮。國內需求亦難支撐:家庭債務率高達GDP的90%,年輕世代購屋能力不足,即便利率下調,也追不上房價水平。
與此同時,前幾年開發商大量推案,如今造成供給過剩,加上泰銖匯率波動與經濟成長遲滯,信心雪上加霜。政府雖試圖救市,透過放寬貸款成數與調降稅費來刺激需求,但難以解決結構性矛盾。
政策兩難:救市或放手?
決策當局正陷入進退維谷:
• 若積極救市,可能加劇供應過剩,增加金融體系風險;
• 若任由市場調整,房地產作為經濟支柱崩落,將拖累GDP、就業與消費。
泰京銀行行長帕永·斯里瓦尼奇直言,房市至少需1至2年才能走出低谷。短期內,泰國經濟復甦動能恐再受拖累。
投資啟示:對台灣與國際資金的提醒
1. 海外投資風險再現:近年不少台灣投資人與網紅推廣「曼谷買房」,標榜高投報率與低門檻,但此次危機凸顯,依賴外需與投機資金的房市極易在逆風下崩塌。
2. 資產配置警訊:泰國房市崩盤反映「外國買盤不足、內需無力」的雙重困境,對其他新興市場亦具示範效應,投資人需警惕類似結構性風險。
3. 台灣的對照:台灣房市同樣面臨高房價、高債務與人口結構壓力。雖具備較強內需支撐,但若對外資或特定產業過度依賴,也可能重蹈泰國覆轍。
結論:
泰國房市的崩盤,本質上是「外資退潮、內需乏力」的後遺症。當地監管機構進退維谷,房市調整勢在必行。對投資人而言,這場危機不只是泰國的故事,更是新興市場過度依賴外部資金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