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爾街從不缺乏傳奇,既有頂尖數學家與工程師締造的投資奇蹟,也有風光背後的深淵。騙徒的手法層出不窮,日新月異。
Two Sigma 前高級副總裁吳艦案件,便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新型金融詐騙」案例:在數據與演算法驅動的金融時代,詐騙不再是帳簿造假或虛構交易,而是潛藏於代碼與模型參數之中。
案件背景
• 人物:吳艦,34 歲,中國籍,康奈爾大學博士,2018 年加入 Two Sigma,負責量化模型開發,後升任量化研究高級副總裁。
• 事件:2021 年 11 月至 2023 年 8 月,他被控操縱或協助建立至少 14 個量化模型,刻意調整「去相關化」參數,使其模型實際上與其他模型高度重疊。
• 影響:Two Sigma 誤以為這些模型能帶來獨立且額外的超額回報,頻繁使用並調高薪酬獎勵,導致客戶蒙受 至少 1.65 億美元損失。
• 獲益:吳艦的薪酬急速膨脹,2022 年收入達 2,350 萬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獎金與績效獎勵。
• 法律後果:美國司法部與 SEC 同時起訴,上週宣布的罪名包括電匯詐欺、證券詐欺與洗錢,每項罪名最高 20 年刑期,合計 60 年。
他目前被列為逃亡者(fugitive), 暫時下落不明。
金融詐騙的「技術升級」…..
傳統的金融詐騙,多數是會計造假、隱匿債務或內線交易。而吳艦案卻展示了 量化金融時代的詐騙新模式:
1. 偽裝在技術細節中
操縱的不是財務報表,而是模型參數與代碼,外界難以察覺。這種「算法層級」的作弊,對監管與內控提出更高挑戰。
2. 收益與激勵錯位
Two Sigma 的獎勵制度依賴模型的「獨特性與貢獻度」,吳艦正是利用這一激勵漏洞,將「重複模型」偽裝成「創新模型」。
3. 集體盲點
量化基金強調科學與數據驅動,但對模型內部的可解釋性與驗證依賴有限,反而給了內部人員操作空間。
這是一種「科技光環效應」:外界越相信演算法客觀,越容易忽視人為操縱的可能。
投資與監管啟示….
1. 監管需要升級
這類案件顯示,傳統的財務審計已不足夠,監管機構與公司內控需加強對算法透明度與模型驗證的要求。
2. 激勵機制需重檢
獎勵制度若僅依靠模型短期績效,反而會誘發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基金公司需考慮將獎勵與長期穩定性掛鉤。
3. 投資人需理解新風險
投資於量化基金的客戶,必須意識到「模型風險」(model risk) 已成為新的系統性風險來源,不僅限於市場波動或信用違約。
結語
吳艦案並非單一人物的墮落故事,更像是金融創新的另一面:每一次金融科技的推進,總會帶來相應的欺詐創新。
在人工智慧與量化交易快速普及的今天,投資人、監管者乃至整個市場,都必須正視「黑箱算法」帶來的道德風險。否則,未來的華爾街,或許將面對更多隱匿在代碼中的幻象。
📊 參考來源:美國司法部(DOJ)、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Reuters👇👇
https://www.reuters.com/legal/government/us-charges-fired-two-sigma-quant-researcher-with-fraud-2025-09-11/
#twosigma #金融詐騙 #吳艦 #SoMei財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