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年,2014年,當時Nokia 的CEO Stephen Elop 在宣布公司被 Microsoft 收購的會議上,語氣哽咽地說出一句話:
「我們沒有做錯任何事,但不知怎麼的,我們失敗了。」
台下的員工沉默無聲,甚至有硬咽低泣的聲音,那不是一場普通的記者會,而是一場企業生命的葬禮。
許多人紅了眼眶,不只是為了工作結束,而是為了一個時代的消逝。
曾幾何時,Nokia 是手機世界的王者。
藍白色的開機畫面、經典的鈴聲、摔不壞的機身,代表了「北歐工程」的堅實與信念。
那時的科技還比較「樸素」:手機是工具,不是身份;手機的設計講究的是實用,不是潮流。
在那個還沒有觸控螢幕、還沒有 App 的年代,我們只是用簡訊記錄生活。Nokia,是那個時代的脈搏。
然而,世界總是悄悄改了語言。
當蘋果推出 iPhone,那一刻起,手機不再只是通話的機器,而成了生活的延伸、情感的入口。
人們開始用手指滑出世界,用螢幕連接夢想。
Nokia 看著這場革命,仍忙著維護它那堅固卻老去的系統——Symbian。
它沒有犯錯,只是沒有改變。
而在科技的世界裡,不改變,就是最大的錯。
2010 年,Stephen Elop——一位來自微軟的高階主管——受邀出任 Nokia CEO。那時外界寄望他能帶領這位芬蘭巨人迎戰來勢洶洶的 iPhone 和 Android。
但未料,這場改革最終成為「木馬屠城記」的戲碼。
Elop 上任後強力主導 Nokia 轉向 Windows Phone 陣營,放棄了原本還在發展中的 Meego 系統。
結果,Windows Phone 市佔遲遲不見起色,消費者反應冷淡,而 Nokia 的市值則一路下滑。
2014 年,Microsoft 宣布併購 Nokia 手機事業部。
而 Elop,則回鍋舊東家,出任微軟裝置事業群的執行副總裁。
許多人因此稱他為「那匹木馬」——一手開啟了微軟進軍手機的道路,也親手送走了 Nokia 的靈魂。
這段故事,幾乎帶著莎士比亞式的諷刺:
Nokia 想要拯救自己,卻在引進「救星」的同時打開了城門;
Elop 可能真心想改革,卻成最具爭議的角色——那位讓巨人跪倒的內部人。
Elop 的那句話——「我們沒有做錯任何事」——或許正揭示了 Nokia 的悲劇核心。
在一個變化的時代裡,「不做錯」本身就是一種錯。
Nokia 曾經擁有最優秀的工程師,最精良的產品,卻缺乏重新學習世界的勇氣。
他們相信「品質」能戰勝「體驗」,相信「堅固」能抵抗「潮流」,卻沒發現市場早已不再說他們懂的語言。
如今的 Nokia 仍在通訊基礎建設與 5G 領域存活,但那個放在掌心、陪伴青春的手機品牌,早已不在。
它的名字被塵封在抽屜裡的舊手機上,像是一張泛黃的相片,提醒我們:
在商場上,眼下的成功從來不是永恆的保險,沒有甚麼「長治久安」,生存是需要一場不斷與時間賽跑的抗爭及𡚒鬥。
有時我會想,也許 Elop 那天感言時Nokia管理團隊流的淚,不只是為了失敗。
而是為了那個他再也回不去的世界——
一個相信「只要不犯錯,一切就會好」的世界。
#somei財經隨筆 #somei隨筆 #Nok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