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中國進步可能只是假象的感觸

曾在中國營商二十多年,見證了從九十年代「市場化初啟」到今天「強國監管」的轉變,最大的體會是:中國的營商環境,從來都不只是「市場規則」的較量,更是「制度與不確定性」的博弈。
最近,有大學同事問我,為何日本無印良品在中國大陸的英文字不一樣(見附相)。
日本知名雜貨品牌「無印良品」(MUJI)的中國商標案,本身就係一個經典案子。
2001年中國企業捷足先登註冊「無印良品」商標後,MUJI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以「MUJI」英文字樣作為主打品牌,同一時間希望透過法律途徑追討合理權益。歷經20多年訴訟,即使上訴至最高人民法院,仍遭駁回。裁決的結果意味著:在中國內地,這個家喻戶曉的日本品牌,只能放棄「無印良品」四個中文字,退守於 MUJI 英文字樣。
這起案件,其實並非孤例。
從外企商標被搶註,到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識產權)的模糊保護,再到不同地區執法尺度不一,這些都是外企在中國必須面對的現實風險。
風險之一:制度的不確定性
在中國營商,最大的挑戰是「規則不在紙面,而在解釋」。
法律條文或制度設計看似齊備,但實際操作往往受政策風向與地方執法影響。
今天的市場開放,可能隨着政治氣候轉變而收緊;昨天允許的模式,可能因一紙行政命令而全盤推翻。
風險之二:知識產權的脆弱性
無印良品的案例,再次凸顯「商標搶註」問題的頑固性。中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不斷承諾改善知識產權保護,但實務上卻常出現「先註冊者優先」的僵硬裁決,對真正的品牌創建者並不公平。
對外資而言,這是一個長期成本與品牌形象風險。
風險之三:地緣政治與制度風險交疊
過去二十年,外資企業主要擔心的是「地方保護主義」與「行政效率」問題;如今則要加上「中美對抗」及地緣政治風險。數據安全、供應鏈可控、國安審查等新興議題,讓外資企業的合規成本與不確定性大幅提升。
觀察與建議
二十多年體會是:
 • 市場雖巨大,但並非人人可取。 市場潛力常被放大,忽略了進入門檻與制度風險。
 • 永遠要有「退出策略」。 在中國經營,不只是思考如何賺錢,還要想好當政策或風險環境變化時,如何體面地收縮與撤離。
二十多年前,外資企業來中國,談的是「搶灘」與「成長紅利」;今天再看,則更多是「風險管理」與「生存智慧」。
在中國營商,最終比拼的不只是商業模式,而是企業能否承受制度不確定性的韌性。
無印良品的案例,不只是法律糾紛,更是一個時代縮影,提醒每一個在中國的外資:這是一個可以造就品牌的市場,也是一個能讓品牌轉瞬失色的市場。
比較容易的結論,在大陸千萬不要光顧這一間無良的無印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