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Politico》報導指出,中國最新一輪的稀土出口管制,揭示了「經濟戰的下一階段」。
報導形容,北京的稀土戰略不只是經濟對抗,更是國家安全的延伸——「經濟競爭與安全風險的融合」。
稀土,一直被稱為「現代軍工的維生素」。從戰機雷達、潛艇推進系統,到導彈制導模組與高能雷射,無一不依賴稀土元素。如今,當習近平政府按下談判桌上的「核按鈕」——限稀土出口——這場看似經濟的衝突,正迅速轉化為全球軍事與地緣政治的危機。
根據統計,中國掌握全球稀土供應量的 75% 至 90%。一旦出口受限,西方多國軍工企業的生產線將即時停擺。外國軍事記者列舉,美軍最先受衝擊:
• F-35戰鬥機:每架至少需 418 公斤稀土,用於導彈、雷射定位與電動驅動模組。
•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DDG-51):每艘需 2,600 公斤稀土,支撐推進、雷達與導彈導航系統。
• 維吉尼亞級核潛艇:每艘消耗高達 4,600 公斤稀土,是全球稀土依賴度最高的軍備之一。
換句話說,若中國全面封鎖出口,美軍的新式戰機、驅逐艦與潛艇的生產與維修將陷入停頓,連帶牽動整個西方的軍事供應鏈。即使從烏克蘭、澳洲、加拿大等地尋求替代,也需多年才能填補缺口。
在此背景下,稀土戰被視為對美國「晶片封鎖戰」的對稱反制。美國從產業鏈上游限制中國的半導體技術,而中國則從資源端下手,掐住西方的能源與軍工命脈。這場博弈不僅是貿易戰的延續,更可能是冷戰以來最危險的經濟對峙。
稀土之爭,不僅關乎科技,更關乎權力。當晶片與稀土的供應鏈成為地緣政治的武器,全球化的幻象正被撕開,露出國家之間赤裸的安全算盤。
八十年後,世界似乎又回到一個分裂的起點——
只是這一次,戰場在供應鏈上。
附圖:美國主要軍備所需稀土量(來源:美國防部)
#somei隨筆 #somei財經隨筆
⸻
資料來源:
• Politico,《China’s rare earth gambit reveals the next phase of its economic warfare》,2025年10月11日。
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5/10/11/chinas-rare-earth-gambit-reveals-the-next-phase-of-its-economic-warfare-00602692
• 美國國防部數據及公開軍事裝備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