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米爾肯亞洲峰會的一場對談,讓全場短暫沉默。
前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語氣平靜地說出一句話:「中國過去數十年的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卻虧欠了數億農民。」
這句話,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割開了中國經濟奇蹟的表層光亮,讓人看見其下那條漫長而沉重的代價曲線。
⸻
一場「四項代價」構築的奇蹟
李小加認為,中國之所以能以難以想像的速度完成工業化與城市化,關鍵在於四項隱性成本的「損失分配」——土地、勞動力、環境與資金。
他說,中國用極低的土地補償推動城市擴張,讓農民的田地成為城市的基礎;
數億農民工進城築路、造橋、蓋樓,他們拿到的微薄薪酬,只是應得收入的一小部分;
環境在長年高強度開發下付出了沉重代價;
而銀行體系壓低儲蓄利率,使資金以極低成本流入國家與國企體系,成為投資與基建的血脈。
「中國擁有全球最低廉的土地、勞動力、環境與資金成本,」他說,「所有城市市長都在這四個維度上競爭,這種成本結構吸引了華爾街,也讓中國完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現代化進程。」
這不是批評,而是一種結構性的剖析。李小加只是如實指出,中國的成功,是在一場「集體讓渡」之上誕生的奇蹟。
⸻
誰擁有中國的財富?
當奇蹟完成後,問題開始浮現:這些創造的財富,究竟掌握在誰的手中?
李小加在會上推測,約有一半的國家財富仍由國家直接掌控,用以維護整體發展;
約兩成屬於城市中產與企業;
而另外一成則隱於官僚體系的灰色地帶。
剩下八成的人口,只能分享兩成的財富。
這不是統計報告,而是一種象徵性的結構描述。即便誤差存在,其方向卻難以否認:
中國的財富分配高度集中,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裂縫,遠比GDP增長曲線更深。
他話鋒一轉:「補償這筆對農民的欠賬,就是中國的未來。」
⸻
補償與再分配——中國的下半場
這句話,點出了中國經濟「下半場」的主題。
過去四十年,是以壓低成本換取效率;
未來四十年,則必須以合理補償換取公平。
所謂「共同富裕」,若只停留在口號層面,無法修補土地制度、戶籍制度與社會保障的結構性不平衡,那麼「補償農民」將仍是一張未兌現的支票。
但若能真正建立包容性的增長機制——讓農民工成為市民、讓土地收益回流農村、讓環境治理與資本報酬重新對價——那麼,中國的下一次奇蹟,也許會更可持續。
⸻
一句敢說的真話
在中國網絡上,這番言論引發熱議。有人說「第一次聽到菁英敢說真話」;也有人指責他「挑撥離間」。
但其實,李小加說的既非反叛,也非挑釁,而是一種長年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磨練出的冷靜現實主義。
他只是指出一個難以迴避的事實:
中國的成功,是建立在「結構性壓抑」之上;
而未來的可持續性,將取決於「結構性補償」能否真正發生。
⸻
結語|奇蹟的真正成本
中國的經濟奇蹟,從不只是速度的故事,更是一場代價的故事。
當年的成功,是全國人民共同讓渡權益所成;
未來的成功,必須靠國家以同樣的決心,重新分配那筆被虧欠的公平。
或許,李小加只是說出了一句看似冷峻,卻極有溫度的真話——
「補償農民,不只是經濟議題,而是中國走向成熟的試金石。」
#somei隨筆 #somei財經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