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當「出入境名單」成為地緣政治的伏筆

去年底,2024年12月18日,日本與台灣簽署了一份名為 「出入境管理相關事項資訊共享合作備忘錄」 的文件。這份協議不是政府與政府之間的正式條約,而是由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與台灣日本關係協會所簽署,卻在敏感的地緣政治脈絡下,顯得異常沉重。
表面上,這份備忘錄的重點在於 資訊共享(情報共有, information sharing):台灣將提供出境赴日乘客的名單,日本藉此加強入境審查。平時如此,有事之時更是如此。萬一台海爆發危機,日本希望能事先過濾,避免 間諜(スパイ, spy)、恐怖分子(テロリスト, terrorist),或是潛在的 破壞分子(工作員, saboteur) 混入避難人群。
對台灣而言,這不僅僅是一份 技術合作的備忘錄(技術協力覚書, technical memorandum)。它所透露的訊息,是日本已經在實際規劃 「台灣有事(台湾有事, Taiwan contingency)」 的場景。換句話說,東京在做準備:如果台灣真的遭遇戰火,日本可能面對大規模僑民撤離與難民潮,而其最大的安全顧慮,就是來自北京的 滲透(浸透, infiltration) 與 情報戰(情報戦, information warfare)。
這份協議也提醒我們:台灣的命運,已經不再只屬於台灣自己。每一次國際合作的簽署,背後都是對 風險(リスク, risk) 的默認。對台灣社會來說,這是一面鏡子:我們一方面欣慰於國際社會對台灣安全的重視,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直視,危機在別人眼中,已經不再只是理論上的推演。
對投資者而言,這更不是與政治無關的「新聞花絮」。未來需要特別關注以下幾項風險:
 1. 地緣政治風險(地政学リスク, geopolitical risk)
台灣的戰略地位使其成為大國角力的焦點,任何衝突升級都將直接影響資本市場與供應鏈穩定。
 2. 供應鏈中斷(サプライチェーン分断,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台灣是半導體核心供應者,若出現突發事件,將重擊全球電子與汽車產業。
 3. 資本外流(資本流出, capital outflow)
國際投資者可能因不確定性而撤資,導致新台幣與股市波動加劇。
 4. 避險資產(安全資産, safe-haven assets)流動
危機升溫往往伴隨資金湧入美元、美債、黃金,投資者需重新調整資產配置。
換言之,台海議題(台湾海峡問題, Taiwan Strait issue) 正從一個 「黑天鵝」(ブラックスワン, black swan) 逐漸變成一個 「灰犀牛」(グレーリノ, gray rhino):不確定何時發生,但一旦發生,其影響將是全面性的。
有時候,我們談地緣政治,好像是在談遙遠的國際新聞;但當一份關於「出入境名單」的備忘錄也成為國際關係的伏筆,我們就會發現——風險其實正在我們的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