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4張來自 彭博資訊 (Bloomberg) 的圖表,清楚顯示了 標普500市值加權指數 (S&P 500 Market-Cap Index) 與 等權重指數 (S&P 500 Equal Weight Index) 之間的估值差距,正快速擴張至罕見甚至前所未有的水平。
圖表分別從 市銷率 (Price-to-Sales)、市帳率 (Price-to-Book)、本益比 (Price-to-Earnings) 與 股息殖利率 (Dividend Yield) 四個角度呈現:
主要觀察
• 市銷率 Price/Sales & 市帳率 Price/Book
兩者差距均創下歷史新高,反映大型權值股的估值倍數遠高於市場平均水準,資金高度集中於少數龍頭企業。
• 本益比 Price/Earnings (P/E)
估值差距一度突破 6倍 (6x),顯示投資人對超大型股票的支付意願已達到空前水準,市場對「巨型股 (Megacaps)」的溢價極端化。
• 股息殖利率 Dividend Yield
其差距則大幅落入負值區間 (deep into negative territory),意味著大型企業提供的股息回報遠低於中小型公司,投資人願意犧牲當下收益以換取成長性。
歷史比較 (Historical Parallels)
上一次出現如此極端的估值背離,是在 網路泡沫 (Dot-Com Bubble, 1999–2000)。當時科技巨頭推高了市值加權指數,導致與市場均值出現明顯扭曲。
然而,今天的差距甚至更大,主因在於所謂 「七巨頭 (Magnificent 7)」 的主導地位,壓縮了其餘企業的相對權重與估值。
投資啟示 (Implications)
雖然這種估值失衡可能持續一段時間,但歷史經驗顯示,最終必須透過 兩種途徑 來修正:
1. 廣泛市場盈利追趕 (Earnings Catch-Up in Broader Market) —— 中小型企業盈利改善,逐步收窄估值落差。
2. 龍頭修正 (Correction in Leaders) —— 大型權值股回調,使市場估值回歸均衡。
無論結果如何,當前的估值鴻溝意味著投資人需要謹慎,尤其在資金過度集中於少數股票時,潛在的系統性風險 (Systemic Risk) 亦隨之升高。
投資建議
在當前 估值鴻溝 (Valuation Gap) 達到歷史極端水準的背景下,投資人應該考慮以下策略:
1. 均衡配置 (Equal-Weight Strategies)
• 相對於市值加權 (Market-Cap Weighted) 指數,等權重配置 (Equal Weight) 能降低過度集中於「七巨頭 (Magnificent 7)」的風險。
• 在長期回測中,等權重往往在估值極端化後的修正期表現更佳。
2. 增加中小型股曝險 (Small & Mid-Cap Exposure)
• 當大型股估值偏離過大,中小型企業反而可能具備較佳的風險回報比 (Risk/Reward Ratio)。
• 對長線資金而言,中小型股的成長潛力以及併購機會 (M&A Potential) 值得關注。
3. 股息因子策略 (Dividend Yield Factor Strategy)
• 如圖表所示,市值型大型股股息殖利率遠低於市場平均。
• 投資人可透過股息策略 (Dividend Investing) 或高股息ETF,取得相對穩定的現金流 (Cash Flow),對沖成長股波動。
4. 風險管理 (Risk Management)
• 留意市場集中度上升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Systemic Risk)。
• 適度使用避險工具,例如期權 (Options) 或波動率指數 (VIX) 相關產品,以降低組合回撤風險 (Drawdown Risk)。
在現在牛氣沖天的時候,很難一句小心風險做當成投資建議。
估值鴻溝固然反映出市場對科技巨頭與龍頭企業的高度信任,但歷史經驗提醒我們,這樣的結構性偏差終將修正。投資人宜採取更為 分散化 (Diversification) 的佈局,並透過 價值 (Value)、股息 (Dividend) 及中小型股 (Small/Mid-Cap) 等因子,來平衡組合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