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隨筆|香港人愛美元,不愛港元?

#somei隨筆 #somei財經隨筆
——由一場貨幣結構的悄然轉變,看見信心、利率與時代的走向
2025 年 8 月,香港金融體系出現了一個歷史性瞬間。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公布的統計,香港銀行體系內的美元存款,首次超越了港元存款。
數字冷靜卻意味深長:美元存款等值 85,299.8 億港元,港元存款 80,451.8 億港元。
這是自聯繫匯率制度實施以來,美元存款第一次在規模上領先港元。
表面上,這只是帳面數據的消長;但深層而言,它揭示了市場心理與資金信任的細微轉移——一種「人不離港、也可拋離港元」的現象。
一、當美元變成「本地貨幣」
香港的貨幣制度是世界上最特殊的之一。
港元以美元為錨,匯率維持在 7.75 至 7.85 的窄幅區間,理論上港元與美元應幾乎等價,兩者存款的吸引力不該有太大差別。
但現實並非如此。
在過去一年,美國聯準會維持高利率政策,美元利率長期處於 5% 以上;而香港銀行的港元定存利率普遍低 1 厘以上。對理性資金而言,美元存款不但收益更高,還能免受港元貶值風險,自然成為更有吸引力的選項。
更重要的是,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美元」早已不只是外幣——它是企業結算、基金運作、跨境資金流動的語言。對銀行而言,吸收美元存款可直接用於全球資產配置與貸放;對企業與高淨值人士而言,持有美元即是持有行動力與靈活度。
於是,美元漸漸變成本地的「實用貨幣」;港元,反而成為相對保守與被動的儲值單位。
二、不是拋棄,而是重新配置
也許這次美元存款超越港元存款,不應被簡單解讀為「港人拋售港元」或「信心危機」。
事實上,金管局的報告也指出,8 月份整體存款總額仍上升 0.9%,資金仍留在本地銀行體系內。
只是——資金正在換一種姿態存在。
這更像是一場「貨幣再配置」:
企業層面:跨國公司為應付美元計價的貿易、租金或投資支出,增加美元頭寸。
個人層面:中產與資產族群看準美元利率高企與避險屬性,將定存部分轉為美元。
銀行層面:金融機構主動吸納美元,以便參與全球美元融資與債券市場。
這是一種理性的資金流向,也是國際化經濟體的自然反應。
問題在於,當這種趨勢延續,港元在整個金融系統中的角色,是否會逐漸被邊緣化?
三、聯繫匯率的「無形壓力」
港元與美元掛鉤的制度,為香港帶來了幾十年的貨幣穩定。但穩定的代價是——港元的利率政策、貨幣供應量與金融自主權,必然受制於美元的脈搏。
當美國維持高利率、香港經濟又未同步強勁時,聯繫匯率迫使香港要「被動跟隨」,卻又難以完全同步。
結果是:
 • 港元利率相對偏低;
 • 銀行體系港元流動性收緊;
 • 美元資金反而流入香港、成為主導。
金管局為維持匯率穩定,需不時進場買入港元、賣出美元,不斷為市場注入美金,以維持 7.85 的下限——這正是典型的「美元強、港元弱」週期。
從貨幣供應的角度來看,這次美元存款超越港元存款,也可以視為市場對聯繫匯率體系壓力的早期反映。
四、美元偏好,背後是一種「安全感轉移」
經濟學上,貨幣的價值不僅在於購買力,更在於信任。
而信任,往往是需要時間建立的。
當全球資金避險情緒升高、美債利率長期吸引、人民幣與區域貨幣波動加劇時,美元成為唯一「全球共識」的安全資產。
對港人而言,選擇美元未必出於政治考量,更像是出於現實——美元代表利率、穩定與可預期性。
這一點,恰恰是港元曾經的象徵。
港元制度仍然穩健,聯繫匯率仍具公信力,但當民眾開始習慣以美元定價、美元儲值、美元投資,這種心理層面的轉變,或許才是最值得關注的。
一個貨幣的根基,不在於它的匯率穩不穩,而在於人們是否仍然相信「它會一直穩」。
五、前瞻:這會改變什麼?
短期內,美元存款超越港元存款未必對香港造成實質衝擊,因為資金仍在本地銀行體系內,未有外流。
但長期來看,這一變化可能帶來三重啟示:
 1. 利率結構的重估
港元利率過低的狀況若持續,可能削弱本地儲蓄吸引力,迫使銀行重新定價。金管局或需在穩定匯率與市場利率競爭力間尋找新平衡。
 2. 金融生態的美元化
香港金融市場本就以美元為主導,但若存款結構也轉向美元,將加深「金融美元化」。這有助國際業務拓展,卻可能削弱港元作為本地資金媒介的功能。
 3. 信心的結構性變化
港元仍然穩健,但市場心理的邊界正在鬆動。若某天美元不再只是國際貨幣,而成為香港人「心中的主要貨幣」,那將是另一場無聲的制度轉型。
結語|貨幣的信任,是時代的溫度計
從外觀看,這只是一場資金的再配置;但從內裡看,它反映了信任的微調。
也許我們該問的不是「港人是不是更愛美元」,而是——在這個利率高企、風險升溫、信任稀缺的時代裡,我們究竟更相信什麼?貨幣,從來是人心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