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隨筆|恒生銀行告別香港股市

香港的銀行史,其實就是這座城市的呼吸史。
在上世紀的戰後廢墟中,一群商人用冷靜的算盤與旺角的汗水,搭建出香港最本地的一間銀行——恒生銀行。
那是 1933 年的春天。
四位廣東商人——何善衡、林炳炎、何添、李陳錦記——在中環德輔道中的一間小舖開業。
香港正陷在金融風暴與世界經濟大蕭條的陰影中,上海的匯豐、英資銀行主導著國際貿易,而香港的小商戶卻被拒於門外。
「恒生」這兩個字,取意「永恒生意」,既是期許、也是信念:給那些沒有門路的小商人,一條能轉動生意的命脈。
恒生起初只是家票號,專做匯票、兌換與小額貸款。
但香港這座城市的奇妙之處,在於它會回報那些懂得誠信與效率的人。
到了 1950、60 年代,恒生銀行已是港島與九龍街坊最熟悉的名字——不論是小商戶還是開士多的阿伯,都在口袋裡放著一本恒生存摺。
那種紙摺的重量,其實是社會階梯的第一階。
1972 年,恒生銀行正式上市。
那是香港金融市場的青春年代,股民手裡一張張手寫股票證書,象徵著城市中產階級的夢。恒生的股票被視為「穩陣」的代名詞,也是一代港人退休的保障。
然而在背後,恒生銀行早已與英資的滙豐銀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1965 年銀行危機時,恒生遭擠提,滙豐出手相救,並最終成為其控股股東。
從那以後,恒生與滙豐成為香港銀行業「母與子」的經典組合——一個代表全球、一個代表本地;一個講國際規模,一個講街坊信用。
半個世紀過去,恒生的角色逐漸變成一個優雅的矛盾體。
它既是滙豐旗下最穩定的香港資產,又是本地市場中最「香港味」的銀行。
它既保留了中環傳統銀行的克制語氣,也能讓小商戶在觀塘開戶時仍覺得親切。
在港人心中,它是連接殖民時代、九七回歸與今日全球資本時代的一條細線。
直到今天,滙豐宣布以約 30% 溢價、近三千億港元的代價,私有化恒生銀行。
這代表一段歷史將要結束——恒生銀行的股票將從香港聯交所除牌。
那張曾象徵「香港人買得起的一份穩定」的股票,將從市場上消失。
對指數編制者而言,這只是成分股的更換。
對基金經理而言,這只是資金流向的再配置。
但對這座城市而言,這是又一次象徵性的「轉折」——
香港股市上再少一個屬於香港的名字。
有人說,這不過是集團結構的簡化、資本運用的效率提升;
但對曾經相信「恒生指數=香港」的人來說,那個「恒生」如今被母公司完全收入囊中,也是一種時代的沉默。
從前恒生銀行樓下的門面,貼著一句廣告:「誠信為本,穩健致遠」。
那或許是香港的精神縮影。
如今這句話依舊貼在玻璃牆上,但股市裡,已再無恒生的代號。
有人說,這是市場的必然趨勢,
但我更想記錄的是——
一間銀行、幾代香港人的存摺、一段金融史,
正在靜靜收盤。
【後記】
自己2003年創業,第一個金融客戶就是恒生銀行,當時他們在上海古北開設第一間分行,我們公司為他們負責推廣活動,開幕當天,上海電信為所有在上海市內上網客戶,彈出一個「恒生指數競猜遊戲」。
當時恒生銀行董事長是鄭海泉,很鼓勵我這個中文大學師弟。
中文大學本身就有恒生銀行分行,我們交學費日常的銀行帳戶很多時候都是在恒生銀行。
恒生銀行沒有消失,只是沒有他自己的上市地位,不只是股票代碼的消失。
它也許象徵著香港金融市場的進一步國際化——應該是反過來說,更加少了本地代表的色彩,也象徵著「本地與全球」那條模糊的界線,終於被母公司的一筆勾銷。
或許有一天,年輕人只會記得「恒生指數」,而不再知道「恒生銀行」曾經是香港主要的本地銀行,即使這個品牌可能仍然繼續。但他獨特的性格就會變成一個傳說。
但在那些老股民心中,恒生從來不只是一間銀行——
它是一個時代的信任,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
#somei隨筆 #somei財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