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日本政局的倒數:             自民黨少數執政與三種劇本的博弈

#somei隨筆
10月的東京,政壇的氣壓忽然變得異常低迷。
在高市早苗勝出自民黨總裁選後,日本政治似乎進入了一個「不確定的倒數」。未來的變數,不只是誰能當上首相,更是——誰能讓日本繼續被治理下去。
一、自民黨的「執政卻不執政」困境
表面上,高市早苗已成為自民黨新領袖,並勢將在20日的國會首相指名選舉中角逐日本首相。但問題在於,自民黨今天的地位,已不同以往。
目前自民黨在眾議院僅有 196席,距離過半數 233席 還差 37席,這意味著它失去了「單獨執政」的資格。
更棘手的是,自民黨與長期盟友公明黨 結束了長達 26年的合作關係。
10日當天下午,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以及自民黨執行部幹部與公明黨代表斉藤鐵夫等人開會。最後決定,持續 26 年的自公連立體制宣告解除。
公明黨曾經被揶揄是「どこまでも自民党に付いていくしかない下駄の雪」(走到哪裡,都黏著自民黨的木屐下的殘雪)。在安倍首相時代,就曾經因為反對安倍首相提升自衛隊防衛權的構想,大聲反對的公明黨比較親中共,甚至傳出他們見面之前,有中共代表和公明黨接觸過。
這段婚姻的破裂,官方的理由,是源於選區分配與政策取向的衝突——公明黨不滿自民黨在地方選舉中「不留餘地」,也對高市早苗的保守強硬路線缺乏信任。
於是,日本出現了罕見的局面:
自民黨仍是最大黨,但不再是穩定的執政黨。這讓即使自民黨可以少數黨執政,未來任何預算案或法案,都可能在國會中舉步維艱。
二、可能的結盟與不可能的朋友
那麼,高市可以找誰合作?
答案看似多,但實際上都困難重重。
 • 日本維新會(維新):擁有35個席位,和自民黨理念相對接近,但在大阪地區與自民黨是死對頭。維新希望成為「新的保守力量」,不願被視為自民附庸,合作機會幾近為零。
 • 國民民主黨(國民):擁有27個席位,也比起公明黨24席多,主張勞工友好、溫和改革,背後有勞工聯盟「連合」支持,與自民的企業派取向差距過大。不過,麻生太郎與該黨代表玉木雄一郎仍保持溝通,被視為潛在「策略性合作」對象。
 • 立憲民主黨(立民):最大在野黨,擁有148個席位,但理念和自民黨完全相反。立憲黨幹事長安住淳已號召在野陣營推舉共同候選人,目標明確——阻止自民黨繼續執政。
 • 有志會、改革之會等小黨:席次不多,但可能成為關鍵少數。如果自民願意妥協部分政策,這些小黨可能成為「救命浮木」。
三、三種劇本:日本的下一幕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分析,未來政局大致有三種可能劇本:
 1. 少數政權延命版
 在野黨無法整合,高市早苗在首相指名選舉中以最大黨優勢當選,成立自民黨「少數內閣」。這是最有機會發生的劇情,但將讓高市政府在國會中步步為營。
 2. 聯合擴張版
 自民黨爭取國民民主黨或小黨支持,重組「中間型聯合政府」。這需要麻生太郎的協調與妥協,政策將走向務實與穩健——但高市的強硬色彩可能被迫淡化。
 3. 政權更替版
 在野黨整合成功,推舉國民民主黨的玉木雄一郎為首相候選人,組成「在野聯合政府」。這是最具戲劇性的可能,但各黨政策歧異過大,要在20日前整合難度高。
四、高市的挑戰:在「強硬」與「妥協」之間
高市早苗的形象鮮明:強硬保守、重視國防、親美挺台、對中強硬。
但如今的政治現實迫使她思考另一種姿態——
若執政,如何讓「強硬」不成為孤立;
若妥協,又如何不被視為背棄原則。
可以預期,若她走「強硬路線」,將持續推進國防開支與憲法修正議題,但恐遭國會阻撓;
若走「中間派路線」,可能加強經濟安全與科技產業振興,以換取溫和派支持;
若選擇「妥協型路線」,則會與國民民主黨及小黨合作,組成寬鬆聯合政權,但政策步伐勢必緩慢。
五、最後八日的倒數
日本首相指名選舉預計最快在 10月20日 舉行,其實只剩下八日。
在這之前,各黨都在盤算、試探、談判。
政治不只是選票的算術,更是權力的心理戰。
對高市早苗而言,這八天不是等待,而是考驗:
她不僅要證明自己是否能成為日本首位女首相,
更要證明,她能在沒有絕對多數的國會裡,讓日本繼續
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