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這是股市投機最危險的月份之一。」
——馬克·吐溫的小說《傻瓜威尔逊》
這句帶着譏諷的話,至今仍被投資圈津津樂道。歷史上,每逢十月臨近,市場似乎總會多一份不安。究竟這是理性的警覺,還是自我催眠的預言?
昨夜美股的暴跌,更讓這個老問題重新被喚起:十月,又要變天了嗎?
⸻
一、10 月效應:迷信,還是市場記憶的幽靈?
在美股的長河裡,十月確實留下不少陰影:1929 年的「黑色星期四/星期二」揭開大蕭條序幕,1987 年的「黑色星期一」單日暴跌 22%,2008 年金融海嘯的第一波恐慌也在十月引爆。這些事件彷彿替十月刻上了宿命的烙印。
但若從統計數據檢視,「十月效應」其實缺乏嚴謹證據支持。根據多項市場回測,十月的平均報酬並未顯著低於其他月份;真正較疲弱的,反而是九月。也就是說,「十月多災」更多是一種心理效應,而非市場規律。
然而,心理與市場從來難以分割。歷史的傷痕一旦深入集體記憶,便會成為潛意識的警報系統。每當十月來臨,投資人更敏感、機構更保守、媒體更警惕,這種共鳴效應本身就可能引發自我實現的動盪。
再加上十月往往是第三季財報揭曉期,市場需同時消化企業業績與政策信號;同時年終將近,基金調倉、資金流轉頻繁。這一切讓十月成為市場節奏的「轉折點」——既可能是修正的開端,也可能是反彈的起點。
⸻
二、昨夜美股暴跌:風暴前奏,還是情緒的洩洪?
昨夜,突發:特朗普指取消與習近平會晤,不出席A P E C:特朗普社交媒體發文,抨擊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為「敵對行為」,指責中國企圖以稀土「挾持」全球,堵塞全球經濟。表示正考慮提高中國產品的關稅。並表示“沒有理由”再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詳細背景見下: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Cyuf4hjwK/?mibextid=wwXIfr
道指跌1.9%,納指跌3.56%,標普500指數跌2.71%,大型科技股普跌,博通跌近6%,特斯拉跌超5%,亞馬遜跌近5%,英偉達跌超4%,蘋果、Meta跌超3%,微軟、谷歌跌超2%。
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收跌6.1%,熱門中概股全部大跌,蔚來、金山雲跌超10%,嗶哩嗶哩跌超9%,百度、阿里巴巴、小鵬汽車跌超8%,京東跌超6%,拼多多跌超5%,愛奇藝跌超4%,理想汽車跌超3%。
美股三大指數齊跌,雖然幅度談不上「崩盤」,但在情緒緊繃的環境下,卻足以掀起連鎖反應。下周亞洲區的股市肯定會受到拖累。
市場普遍歸納出幾個引爆因素:
1. 貿易戰陰影再起
前總統川普在社交媒體上威脅,若中國不調整稀土出口政策,美國將徵收 100% 關稅。這番言論使科技與製造業板塊遭遇猛烈拋售,風險情緒急速升溫。
2. 高估值泡沫的脆弱性
科技與 AI 題材的漲幅早已超越基本面。國際貨幣基金(IMF)多次警告全球資本市場高估值風險,一旦情緒反轉,跌勢往往猛烈。
3. 政策與數據的不確定性
美國政府持續關門,重要經濟數據延遲發布,市場缺乏依據。聯準會態度仍模糊,投資人難以預期未來利率走向。
4. 流動性與技術面共振
當大量程式交易與槓桿資金集中在少數熱門板塊,價格一旦轉向,止損與追殺會迅速放大波動。
⸻
三、是不是另一場「股災」的開始?
歷史上,每一次股災的降臨,總是在「應該只是短暫回調」的氛圍中發生。要判斷這次暴跌是否只是強烈震盪,或是一場長陰的序曲,我們可從幾個方向觀察。
首先,看跌勢是否延續並擴散。若未來數日指數持續重挫、尤其是成交量放大,甚至防禦型板塊也被波及,這代表市場信心已開始鬆動。恐慌若形成循環,短線調整就可能演變為流動性危機。
其次,要關注信用市場。當公司債利差擴大、融資成本上升、甚至出現違約事件,就意味資金鏈開始緊繃。股災真正的致命點,從來不是價格下跌,而是資金凍結。
再者,觀察基本面。若企業獲利與就業數據同步轉弱,市場下跌便有實體支撐——那將不是情緒反應,而是經濟調整的起點。
最後,是政策反應。若政府與央行能迅速釋放流動性、展現信心,市場便有喘息機會;但若反應遲緩、或政策效果不被信任,恐慌會自我強化。
以現階段情況而言,昨夜的下跌雖劇烈,仍屬於「預警級震盪」而非「全面崩盤」。
S&P 500 的跌幅距離 1987 年單日暴跌 22% 仍遠,且拋售主要集中於科技板塊,並未蔓延至信貸與防禦型資產。金融體系仍正常運作,市場暫時仍有自我修復的空間。
換言之,這更像是一聲低沉的警鐘。如果接下來幾週內,政策無止穩訊號、信用市場出現裂痕、甚至大型基金或企業爆倉,那麼「股災」二字才會真正浮現。
⸻
四、在風聲鶴唳中前行:投資者的冷靜之道
當市場震盪加劇,理性往往是第一個被拋棄的東西。投資者此時最該做的,不是預測下一場崩盤,而是守住自己的節奏:
• 降低槓桿,保留流動性:現金是防禦的盾,也是未來機會的門票。
• 關注信用利差與政策動作:這些指標比價格本身更具前瞻意義。
• 分批布局,拉長視野:市場的恐懼往往孕育長線價值。
• 紀律與耐性:短線噪音過後,基本面終將重新定價。
⸻
結語:風暴中的鏡像
十月的名聲或許冤枉,但也正提醒我們——市場的脆弱,往往源於自信的累積。每一次回調,都是對貪婪的校正;每一次震盪,也都是讓理性重新回歸的契機。
歷史不會簡單重演,但人性總在循環。尤其是貪婪與恐懼的情緒一直在主導每一次的股市循環。
股災的故事或許不會重寫在這個十月,但對所有投資人而言,學會在風聲鶴唳之中呼吸、在恐懼與貪婪之間保持清醒,才是每個市場秋天最值得的功課。
最後,補充一句,文章開始引述的說話其實全文是這樣的:
馬克·吐溫的原文是:「十月,是從事股票投機最危險的月份;其他還很危險的月份是:七月、一月、九月、四月、十一月、五月、三月、六月、十二月、八月和二月。」
#somei隨筆 #somei財經隨筆 #10月股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