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隨筆|被「拯救」的恒生?

從股價壓力到私有化的聯想
這是一篇較為大膽、與主流意見不盡相符的個人隨筆。
若有人不同意,歡迎討論,但希望理性評論,不必上綱上線。
滙豐控股提出以約 1,000 億港元 私有化恒生銀行。
市場的第一反應,是「母行出手救子」,一場體現責任與擔當的「解救行動」。
畢竟,在香港商業地產貸款壓力與中小企壞帳風險上升的背景下,滙豐伸手相助似乎合情合理。
但細心想想,這樣的說法其實有點一廂情願。
若將時間軸拉長觀察,這更像是一場「被設計好的壓力測試」:
先製造市場壓力,再於估值低位出手。
最終,付出代價的是恒生的小股東,而滙豐則趁勢重組資產,鞏固自身在香港金融版圖的主導地位。
一、三個月的鋪墊:從「關注」到「收歸」
若以時間線回溯,這場私有化的伏筆,其實早在三個月前就出現。
 2025 年 7 月初:滙豐亞太區行政總裁在業績簡報中罕見點名指出——「恒生銀行在商業物業貸款上風險偏高,尤其是中環及九龍東的中小型寫字樓貸款組合,需要加強撥備管理。」
市場立即解讀為「母行切割風險」,恒生股價自 7 月中旬起便持續走低。
2025 年 8 月:滙豐在分析師會議上再度強調「香港地產市場結構性疲弱」,並指出「恒生在港中小企貸款佔比高於同業」。
市場因此認為滙豐對恒生信心不足,恒生股價當月跌破 $112 港元,創多年新低。
2025 年 9 月:滙豐宣布進行「資本配置檢討」,外界開始揣測是否涉及恒生資產重組。此時滙豐已持有恒生約 62% 股份。
2025 年 10 月 9 日:滙豐正式提出以 每股 $155 港元現金 收購恒生所有餘下股份,溢價約 33%,相對過去 30 個交易日平均價 $116.5 港元。
表面看似「救市」,實際卻是在努力部署壓低的估值之上提出一個全面收購。
以此計算,收購價相當於帳面價值的 1.8 倍——確實高於同業(中銀香港約 1.1 倍,大部分本地銀行甚至低於 1 倍),但與恒生過去十年的平均市帳率 2 倍以上 相比,仍屬折讓。
二、數據的語言:恒生的「問題」與現實
滙豐所強調的風險,並非全無根據。根據 2025 年上半年財報:
 • 恒生銀行的商業物業貸款佔整體貸款約 32%,確實高於中銀香港的 26%、渣打香港的 24%。
 • 其中約 18% 為出租型寫字樓貸款,受市場租金下滑及空置率上升影響,風險上升。
 • 但同時,恒生的核心一級資本比率仍高達 17.8%,反而優於滙豐香港(約 15.5%)。
換句話說,恒生面對挑戰,卻稱不上「需要被救」。
此外,這次的私有化資金——約 1,000 億港元——其實只是滙豐用來回購小股東手中的股份,並未注入恒生銀行資本之中。
因此,從資金流角度看,這並不是「救援行動」,而是一場資本結構重整。
若滙豐真有意協助恒生分拆或重組其高風險貸款組合,也完全可以透過內部協議或資產證券化完成,並不需耗資千億進行全面收購。
因此,滙豐選擇在恒生仍具健康資本水平時出手,更像是一次「資產回收」而非「緊急支援」。
三、一場「不公平」的「救援」
從道德與市場結構角度看,這次私有化確實令人難以信服。
滙豐在過去三個月的「高調批評」,無形中壓低了恒生的估值,也令到市場出現恒生銀行需要救援的感覺。
在這樣的背景下,小股東考慮接受收購時雖表面上獲得溢價,但若與恒生長期估值相比,其實是被迫在折讓價離場。
對許多長期持股者而言,這並非「被拯救」,而是被「請出局」。
結語|一場靜悄悄的世代更替
恒生銀行從 1933 年在永安銀行樓上成立,到今天被母行收歸旗下,這不只是企業史的一章結束。
這是一場香港本地資本與國際金融勢力的權力交接。
它象徵著由「家族本土」走向「集團主導」的必然過程,也揭示了香港市場結構的深層轉變。
滙豐或許認為這是資本整合的理性之舉,
但對許多香港人而言,那張印著「恒生」兩字的股票,是一段代表穩健、信任與本地精神的記憶。
如今,那段歷史,終於在股價曲線的盡頭,靜靜畫上句號。
#somei隨筆 #somei財經隨筆
題外話:當「恒生銀行」不再是恆生指數成份股
恒生退市的象徵意義,遠超一宗收購案本身。
恒生銀行不僅是香港最具本地色彩的銀行之一,也是「恆生指數」名字的來源。
當恒生股票從交易所消失,市場勢必出現連鎖反應
指數編制需被迫調整:恆指或需剔除「恒生銀行」成分,重新平衡金融股比重。
被動資金被迫撤出:估計約 150 億港元被動資金(ETF、指數基金)需在技術上沽出恒生股份。
本地金融股代表性減弱:港股金融板塊將進一步集中於滙豐、中銀、渣打等外資主導銀行。
最終結果,是香港資本市場的本地特色進一步淡化,被國際集團與陸資力量全面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