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隨筆|加密貨幣閃崩:當槓桿遇上特朗普的炸彈

在比特幣創下歷史新高的短短幾天後,整個加密貨幣市場便迎來了史上最猛烈的一次清算風暴。
導火線,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突如其來的一記「關稅炸彈」。
他宣布將對中國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稅率由現時約 40% 直接翻倍至 100%,同時限制美國軟件出口。更具爆炸性的,是他公開表示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晤「已無意義」。
這番話立即引發全球市場恐慌,美股周五重挫,道瓊斯一度下跌近千點,納斯達克單日跌逾 3.5%,恐慌指數 VIX 暴升三成。
然而,最先爆炸的,不是股市,而是那個向來「無政府」的加密世界。
一夜之間的清算風暴
比特幣在週一才創下歷史高點,每枚衝上 12.6 萬美元,一週內漲幅達 10%。市場彷彿重回 2021 年的瘋狂。
然而,特朗普的突襲式政策瞬間撕裂了這份樂觀。
比特幣價格在 24 小時內暴跌超過 15%,最低一度觸及 10.5 萬美元,連帶以太幣、Solana 等主流幣全線重挫。
根據 CoinGlass 數據,24 小時內市場清算規模接近 200 億美元,強制平倉超過 160 萬筆交易。多個大型交易平台疑因報告頻率限制,實際金額可能更高,市場普遍估算實際清算規模約 300 億美元。
有投資者在社交平台哀號,單筆虧損超過 8000 萬美元;另一位綽號「白鯨」的投資者損失達 6000 萬美元。有人形容這是「加密貨幣史上最血腥的一夜」。
為什麼會閃崩?
加密貨幣閃崩並非僅因特朗普,而是結構性風險與人性貪婪的雙重爆發。
第一,過度槓桿。
在長期上升行情中,許多投資者選擇以槓桿方式放大收益。當比特幣突破歷史高位時,市場的槓桿部位創下新紀錄。一旦價格急跌,系統會自動強制平倉(margin call),連鎖反應使跌勢瞬間放大。這就是「連環爆倉效應」:一人被清算,拖垮十人。
第二,市場流動性錯覺。
許多人以為加密貨幣「流通性強」,但當拋售潮同時湧現,實際上市場深度極低,買盤迅速蒸發。與股市不同,缺乏「穩定做市商」與中央監管,交易平台之間亦缺乏協調,導致價格在幾秒內跳水。
第三,AI與量化交易的加速效應。
新一代的自動化交易程式會根據「恐慌訊號」快速執行止損與對沖。這種同步反應在傳統市場已具破壞力,在波動更大的加密市場中更近乎毀滅。
第四,宏觀情緒的脆弱性。
比特幣在2020年僅兩萬美元,如今一度突破十二萬。過去兩年的升勢已累積巨大的盈利與幻想。當政治黑天鵝出現,市場沒有防線。特朗普的話語,不只是政策風險,更是情緒引爆器。
一場「信仰」的清算
這場閃崩,也是一場信仰的清算。
比特幣被視為「對抗通脹」、「對沖地緣政治」的避險工具,但當真正的地緣衝突來臨時,它卻與風險資產一同下跌。這暴露出加密貨幣仍屬於「高風險投機性資產」,尚未成為真正的避險資金港。
持有現貨或 ETF 的長線投資者,其實未必受到太大實質損失——只要沒有使用槓桿。但對那些押注短期漲勢、期望「比特幣永遠上升」的交易者,這一夜成了殘酷的清算課。
尾聲:特朗普與市場的鏡像
特朗普的政治風格與加密市場的特質,某程度上極為相似:
都充滿戲劇性、情緒化、難以預測。
今天他說「尊重習近平」,明天又可能加倍關稅。這種言辭的反覆,本身就是對市場信心的打擊。而市場在驚慌與貪婪之間搖擺,也正反映了當代經濟的脆弱性——資訊太快,情緒太滿。
加密貨幣閃崩,不只是價格的崩落,更是信心的坍塌。
在這場由人性與演算法共同演出的悲劇中,沒有人真正能夠全身而退。
#somei財經隨筆 #somei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