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解析

金融時報報道,過去十年與二十年中表現最佳的主權財富基金——紐西蘭超級基金(New Zealand Super Fund,簡稱 NZ Super Fund)— 現正從美國股市轉向青睞歐洲股票。這是該基金基於對不同市場估值的判斷所進行的“策略偏向”(strategic tilting)調整。
估值比較:
 • 歐洲股票(以 Stoxx Europe 600 指數計價),市盈率約為 16 倍,被認為低估。
 • 美國股票(以 S&P 500 為代表),市盈率約為 27.5 倍,被認為高估。
操作策略明細:
 • 截至今年 6 月底,該基金在策略偏向組合中超配歐洲股票 2%,並少配美國股票 3.5%。
 • 他們強調這是一個十年期的長期布局,基於對未來通膨、利率風險與估值差異的判斷。
歷史表現回顧:
 • 過去 10 年,S&P 500 約回報 310%,而 Stoxx Europe 600 僅約 115%。儘管前景長期向上,該基金預期這種差距最終會縮小,甚至反向。
 • NZ Super Fund 長期年化回報率超過 10%,其成功關鍵在於敢於承擔風險和靈活運用“整體投資組合”(total portfolio)策略。
歐洲私募股權部分:
 • 基金看好歐洲「新興、有志氣的」私募基金經理,願意建立大投資者之間的緊密合作關係。
 • 雖然目前約有 5% 投資於私募股權,但基金並不打算將其成為未來主要的結構性配置,因為市場對私募估值與退出機會已有所警覺。
策略意義與嘗試作分析觀點
1. 評估判斷是否合理?
 • 估值落差明顯:歐美市場市盈率差距顯著,有利於歐洲市場價值型投資取代成長型過熱的美國市場。
 • 長期決策邏輯清晰:從歷史與基本面的回報與風險結構看,歐洲具備估值修復與政策利好潛力(如基建、綠能轉型等)。
 • 靈活配置令人印象深刻:採用“total portfolio”有助基金快速調整資產配置與風險暴露,不受傳統策略綁架。
2. 潛在風險與挑戰
 • 歐洲市場增長相對疲弱:相比美國,歐洲經濟與企業成長動能較弱;外部事件(如能源價格、地緣政治)可能對市場回暖構成抑制。
 • 私募部位退出風險:儘管有機會,但市況不佳可能使估值偏高的私募資產難以順利退出。
 • 此舉可能引發其他主權或大型資產管理者的跟進或反向操作,進而影響市場預期與估值形成。
3. 與其他資產管理者動向比較:
 • Temasek(新加坡主權基金)近期對歐洲持更謹慎態度,主要因全球貿易不確定性與美國關稅因素,已減少在歐洲的配置比例。
 • 澳洲 Future Fund 也逐步減少美國配置,逐步將資金轉向歐洲、日本和澳洲,資產配置更加全球多元。
 • 歐洲資產管理業者(如 Amundi、Axa 等)在氣候基金與 ESG 領域具競爭優勢,這為歐洲資本市場吸引 ESG 型資金提供契機。
投資初步啟示:
NZ Super Fund 這次突破性的歐洲偏向策略,代表著大型資產管理機構長期配置觀有顯著修正。透過一系列市場估值、風險預期與靈活投資策略的組合,他們試圖在未來十年將全球資本利益導向更具性價比且潛力的市場。
此外,與新加坡與澳洲主權基金的對照,也折射出全球主權資金正在地緣政治、貿易政策與資本效率之間的再平衡。
歐洲股市的具體板塊機會、可對照NZ Super Fund 此番增配歐股、減配美股,是基於估值差(Stoxx 600 約16x PE vs. 美股約27.5x)與長期相對回報收斂的判斷;偏好將「十年視角」與「戰略性傾斜」結合運用。
1) 金融(銀行/保險)
 • 歐洲指數金融權重相對高,估值折價且股息率普遍較高;利率維持較長時間的「更高更久」有利核心存款型銀行的息差與資本回饋。風險在於景氣放緩、監管與不良資產週期。
2) 工業(自動化/資本財/航太防務)
 • 歐洲在工業自動化、精密製造、航太與國防具長期優勢;國防預算上調與供應鏈在地化,推動中長期訂單與資本開支循環。估值相對美國同質標的仍有折價。
3) 能源與大宗鏈(綜合油氣/服務/化工)
 • 綜合油企現金流充沛、回購與高配息穩固,且估值顯著低於美股同業;歐洲化工對循環敏感,但長期受惠能源轉型中的材料需求與效率升級。風險在油價波動與政策稅負。
4) 公用事業與基礎設施(含綠能/電網)
 • 歐盟對電網強化、可再生配套與容量市場設計具政策尾風;美國若在風能等領域出現政策不確定性溢價,資金更易轉向歐洲項目。利率敏感度高但現金流可見度強。
5) 醫療保健(大型藥廠/醫材)
 • 現金流與研發管線支撐的「防禦成長」,估值相對美股龍頭仍具折價,亦可平衡組合周期性風險。
6) 消費(奢侈/高端品牌)
 • 品牌資產厚實、毛利高,但對中國與美國高端需求敏感;策略上更適合「逢回收集+風險預算嚴控」。
補充:從「指數結構」看,歐洲權重更偏金融、工業、醫療、公用等「價值/股息」板塊,美股則偏大型科技與高成長,這也是估值差的結構性來源之一。
後記:給投資者的可操作視角(絕不構成投資建議)
 • 結構 vs. 風格:若要「跟隨估值傾斜」而非重押單一主題,優先聚焦金融、工業、公用/基建、醫療等歐洲結構性權重板塊,搭配高股息/現金流因子,控制可選消費與需求敏感度。
 • 節奏管理:把「相對價值」視為多期分批配置而非單點判斷;以風險預算與回撤框架替代短線時點選擇。這與 NZ Super 的「十年視角+紀律性傾斜」一致。
 • 主題補強:在防務、電網強化、可再生與工業自動化上做「衛星式」小幅增配,形成「核心(價值/股息)+衛星(結構成長)」的歐洲曝險結構。
https://www.ft.com/content/ba559f94-9e95-49f3-b9bc-831482c8bc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