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稅(関税)談判更像是一場拉鋸——時間、選票與產業鏈的三方拔河。
這一輪日美的角力,最大特徵是政治即風險、時程即成本、條件即訊號。對出口導向的日本,現在和美國的拉鋸,對於同樣高度外貿敏感的台灣,是一個最好的參考
針對最近的日媒報道包括,NHK, 朝日新聞及及日本經濟新聞、日本路透社。
日美談判卡點,包括以下幾點:
1. 「相互關稅(相互関税)」的稅率與時程不明
美方主張以相互關稅為原則,曾對外釋出「15%」等級的數字,但適用日期、落地節奏在公開版本中未明確寫清;
日方擔憂「隨時調高的窗口」形成政策不確定性。〔日本經濟新聞:協議概要未寫明15%等的適用日期;日本對米(コメ)採購幅度雙方說法不一致。 〕
2. 自動車關稅(自動車関税)是核心痛點
臥室
汽車是日本對美出口龍頭,關稅每一級變動都會放大為產業面EPS/資本開支決策。
日方尋求下調至「雙位數中段」;美方對何時、怎麼降未給明確時間表,造成投資決策遞延。
(路透:汽車產量與輸出受美關稅預期衝擊;朝日新聞:即便下調,負擔依然龐大,且有不滿即恢復至25%」的「話比スナップバック(關稅復原)」風險。)
3. 執行與復原機制(執行条項/スナップバック)
美方以季度檢視(四半期確認)綁定,若認定日方履約不足,關稅可恢復至25%;
這可逆性,也是企業最擔心的「尾端風險」。
〔朝日新聞:若美方不滿即可把稅率「戻す」、協議存在被「反故」的可能。 〕
4. 農業換取(農業合意)與社會可接受度
傳出日方擴大採購美國農產品與白米(コメ),但幅度、框架雙方表述有落差;東京需兼顧農業政治敏感度與通膨背景下的民生壓力,這使「拿農業換工業」的老路更難走直。
(日經中文網:米採購增幅說法不一;路透:日方承諾追加購買農產。 )
5. 非關稅障礙(非関税障壁)與匯率(為替)被綁成談判籌碼
美方將非關稅障礙、匯率問題一併點名,拉高談判複雜度;日方須在制度主權與市場准入之間取捨。
(朝日新聞:美方強調非關稅障礙與為替,對日施壓;日方應質疑依據、要求再考。 〕
6. 政治時程(政治タイムライン)凌駕經濟理性
選舉政治放大「快速見效」的誘因,承諾與落地之間的「政策摩擦」升高。
對企業而言,決策視窗被迫縮短、情境分析要更頻繁。(NHK:首腦會談未達成合意,改由閣僚續談;NHK快訊:曾發布「相互關稅15%達成」的即時訊息——顯示溝通在臨門階段仍反覆。 〕
兩造立場速寫(以投資人視角解讀)
• 日本(日本側):目標是把高關稅「降檔」「定檔」,爭取清晰時程並降低スナップバック機率;以政策讓步+產業合作(如資安、供應鏈、關鍵礦物)換取關稅確定性。〔日經:日本提出造船、航空、稀土合作等,但難打動美方。 〕
• 美國(米国側):以相互關稅+執行條款確保可隨時加壓的槓桿;並用農業換取清單測試東京的政治承受度;在車關稅上保留時程彈性,把日本汽車產業的投資與定價困在不確定區間。〔朝日/日經/路透綜合。
對台灣的啟示
A. 政策面
1. 把「相互關稅」視為新常態的情境題(相互関税/スナップバック)
任何雙邊安排都要預留復原機制風險,以法規對接+配額(関税割当, TRQ)+原產地規則的組合拳提高抗波動力。〔參照朝日對可逆性的警示。 〕
2. 農業與關鍵製造「雙軌談判」
別只談工業降稅,也要設計農業社會承擔的緩衝:價格穩定基金、保費補助、庫存管理,以換取談判籌碼的社會可接受度。〔參照日經對米採購分歧;路透對農產承諾。)
3. 把「非關稅障礙&匯率」納入整體盤
在技術標準、檢驗互認、資料流通等處預先對齊,避免談判尾聲被「塞車」。同時,對匯率評估建立資料透明機制,降低被貼上「匯率操縱」標籤的政治風險。
(參照朝日對非關稅與為替的點名。)
4. 將「供應鏈安全」變成降稅的「等價交換」
學習日本的嘗試:以關鍵礦物、國防供應鏈、數位基礎的合作,換取降稅與確定性。台灣可把半導體後段、AI伺服器供應鏈、電網資安納入要價清單。〔參照日經:日本開出稀土、造船、航空合作籌碼。 〕
B. 投資人面
1. 汽車鏈(自動車サプライチェーン)與出口循環株:配對交易
在車用Tier-1/Tier-2、精密金屬、特殊化學、物流中,以美國內需受惠股/內生成長股對沖關稅上行波動。〔路透(宏觀影響)。
2. 農產與民生通膨交易(食品インフレ)
關稅換農業的「政治交換」易推升食物價格黏性。可關注食品加工、冷鏈、價格轉嫁能力高的標的;並慎選消費者剩餘受壓的業態。〔路透社由東京CPI結構突出的分析)
3. 「時間表風險」的資產配置
關稅談判的時程不確定性會壓抑資本支出與估值倍數。策略上偏好高自由現金流、低外銷曝險、定價權強的資產;並以長短期利差/景氣敏感度調節β。(綜合朝日/日經之政策不確定性。 )
4. 事件風險保單:期權+供應鏈地理分散
用事件期權(earnings hedge)覆蓋談判關鍵節點;供應鏈分散到關稅較低/標準相容的市場,降低スナップバック突然發動的衝擊。〔參照朝日對復原條款的提醒。 〕
小結:
目前美國主導的關稅談判是「可逆承諾」:沒有明確時程與穩定執行機制的降稅,對企業估值的折現率(ディスカウントレート)不確定性大幅增加。
台灣的挑戰是如何把供應鏈安全、農業承擔、制度對接,打包成可衡量、可稽核的「交換清單」,就可能有機會把不確定性換成可預期的風險溢酬。
主要來源:
• NHK:日美首腦未合意、轉由閣僚續談;曾有「相互關稅15%達成」的即時訊息。
https://www3.nhk.or.jp/news/html/20250826/k10014903481000.html
• 朝日新聞(社説):警惕關稅復原(スナップバック)與協議可逆性;美方將非關稅障礙與為替納入施壓。
https://www.asahi.com/sp/articles/AST5W3Q3JT5WULFA02RM.html
• 日本經濟新聞:協議文本對15%適用日期不明、對米採購幅度雙方說法不一;日本曾以造船、航空、稀土合作換取進展但未奏效;談判短期難以一口氣落地。
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ZQOUA2821N0Y5A820C2000000/
• 路透:關稅對日本產出、汽車鏈與物價的即時影響;7月達成之降檔版本仍留不確定性。
https://jp.reuters.com/markets/japan/funds/7USRSVMKC5MZ3NAUNKHCRQQP7A-2025-08-26/